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中国新闻网】扎根新疆——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十年办学实践

从北京出发,向西3000多公里,是新疆克拉玛依。这里,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已走过十年历程。

2015年,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这不是简单的异地办学,而是一次高等教育的“西行记”。其背后,是“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格局,是“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雄心。

为何要远赴边疆办学?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克拉玛依校区党委书记、校长李军的答案清晰而坚定: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新疆和西部培养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起步是艰难的。师资短缺、位置偏远、环境差异……但困难没有阻挡建设的脚步,十年来,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开创了“派引援育”的师资建设模式:校本部派遣骨干、校区引进人才、对口高校援建、合力培育青年教师,四管齐下,破解了西部高校“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

十年耕耘,数据为证:专任教师从47人增长至523人,高级职称和博士占比均超55%;累计培养毕业生5766人,签约就业毕业生中62.3%留在西部就业,留疆毕业生中84.7%来自疆外。这份成绩单,是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肯定,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最坚实的回应。

学子的抉择:人生北上,堪当大任

当人生的十字路口展开,这群年轻人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在那条路上发现了最广阔的舞台。

2020年7月,校区首届118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工作的毕业生。

何柏言是其中之一。这位2020届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已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检188采油作业区的副经理。从生产一线到科研单位,他快速成长,带领团队开展智能工况诊断分析,让大数据为油田生产赋能。问他为何留下,他说:“在实习中,我看到老师傅们在戈壁滩上干了一辈子。他们那一代人的任务需要有人接续,为什么不能是我?”

选择留下的年轻人,并非没有过犹豫。同样毕业于2020届的刘崟琥,工作在西部钻探工程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公司的钻井队,常年在沙漠腹地。第一次上井,在信号全无的环境里待了100多天,他也动摇过。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未婚妻的坚定支持,让他决定“再干一干”。如今,他带领队伍不断刷新钻井纪录,成就感取代了最初的迷茫。

他们并非在“忍受”艰苦,而是在“驾驭”艰苦。促使毕业生毅然留疆的,不仅有情怀的召唤,更有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强烈价值感。在这里,他们不再是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技术创新的主导者与实践者。无论是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千年油田的生产效率,还是凭借工艺革新攻克“深地工程”的钻探难题,他们亲眼见证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何转化为推动边疆石油事业发展的切实贡献。这种个人才智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所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条件都难以替代的,也成为他们扎根这片热土最坚实的精神支撑。

师者的抉择:教育长征,薪火相传

在克拉玛依校区,有一支特殊的师资队伍。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背景各异,却共同选择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西北边疆,用情怀与智慧诠释着“师者”二字的千钧重量。

来自校本部的派遣教师,如马郑玮、彭岩等,是校区建设的“先锋队”与“传薪者”。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核心课程教学,更将校本部积淀多年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石油精神完整地植入这片新垦的教育沃土。

来自19所对口支援高校的教师们,为校区带来了多元的学术视野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孟晖老师,带着26年教学经验,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在国际展会上崭露头角。北京邮电大学的徐晓慧老师,将非遗手工艺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他们不仅是来授课,更是来“拓荒”,在学科交叉处开辟新的育人路径。

银龄教师是智慧的“燃灯者”。电子科技大学的蒲和平老师,年过花甲,已是第六年坚守,他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不适,周末仍为学生辅导数学竞赛。胡庆喜老师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没来之前,是一种圆满职业生涯的想法;来了之后,才发现对这里的感情更深了,愿意继续把这儿建设得更好。”

他们的故事,无关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日复一日地备课、授课、研讨,以及那份“还想做点事”的朴素情怀。

十年耕耘,大漠生辉。校区从最初年招生510人,发展到如今在校生总数近11000人;本科录取分数逐年攀升,2025年理工科平均高出一本线76.8分。

在这里,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奉献是无声的语言。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十年,是无数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疆、用实干书写忠诚担当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如同戈壁中倔强的红柳,深深扎根,静静绽放。

详情见链接:

http://www.xj.chinanews.com.cn/dizhou/2025-10-23/detail-ihewhxyt4629754.shtml


(编辑  王以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