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最新研究成果重建了中元古代13.6亿年的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组成
发布时间:2025-10-22 |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 | 浏览量:
近日,中石大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李平平作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基于华北地区灰岩的团簇同位素重建中元古代13.6亿年的海水氧同位素(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Mesoproterozoic (~1360 Ma) seawater constrained by clumped isotopes of North China limestones)”在《Science Advances》上正式发表。《Science Advances》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是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的综合性子刊。本论文由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和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华东)联合发表,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通讯作者为李平平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华东)教授郝芳。


显生宙海水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已有广泛研究,然而前寒武纪的海水δ18O仍缺乏明确约束,学术界对其是否显著低于显生宙海水一直存在争议。为探究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泥-微晶灰岩的团簇同位素(Δ47和Δ48)进行分析,重建了中元古代(约13.6亿年前)的海水温度及δ18O。结果显示,中元古代13.6亿年前的海水温度为26.9±0.4°C,海水δ18O为–6.3±0.2‰(SMOW)。该结果与先前基于地球化学模拟、海洋铁氧化物及氧同位素数据集得出的推论一致,支持了“中元古代海水δ18O较显生宙海水更偏轻”的假说。研究认为,中元古代海水δ18O显著偏负,主要受强烈的陆地风化作用和相对较低的洋底蚀变共同影响。该研究为理解地球古气候演化及中元古代时期海水成分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本论文是中国学者首次基于碳酸盐团簇同位素确定前寒武纪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成果。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42488101)和面上项目(42372148)的资助。
(编辑 李煜)

 
  
 
  
